咨询电话
13429811266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育人水平,关键看教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才能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构筑育人大格局。日前,山东大学召开了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专题会议,明确了部署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工作的要求。现选取刊发部分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课程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期望广大教师从中获得启发借鉴,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增强课程育人实效。
《教育心理学》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开设的必修课,也是教师教育培养与发展培训的必修内容。课程为培养从事国际中文教育及开展各类教育工作的优质人才而服务。教育心理学课程探讨人的发展、学习、教育的心理规律,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自然契合。课程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尝试,发挥课程教育的心理效应,探索课程思政育人之道。
定位课程目标,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定位课程目标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核心和起点,也就是要首先对课程思政做好顶层设计。基于尊重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学生未来发展的理念,《教育心理学》授课教师蔡燕逐步梳理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目标。知识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帮助学习者把握教育心理学学科基本结构。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检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正确的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培育良好的教师素养;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心理研究方法,并做初步探索性研究。素质目标:第一,引领“平等、公正”的价值理念。学生体会发展的差异与多样性,体会人人“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的理念,进而体会教师,尤其在跨文化教育中尊重学习者、公平公正施教的重要性。第二,培育“敬业、爱国”的精神追求。思考教育之于人和国家的作用,唤醒教师责任意识,强化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第三,提高“辩证发展”的思维意识。课程难免介绍西方理论体系,引导学生思考西方理论价值与局限,考虑置于中国教育情境的适应性。
完善课程设计,探索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有了课程思政目标,如何实现?课程设计无疑是建设路径。在完善课程设计中,《教育心理学》充分利用案例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心理效应。
利用案例进行理论输入。呈现实验案例、量表案例等经典案例,搜寻学习者案例、教材案例、寓言案例等作为基础案例用于课堂导入或理论讲解,帮助学习者体会理论对现实去芜存菁的智慧,与理论产生互动效应。
利用案例进行理论输出。透过输出成果,真正了解学生对理论理解的程度,把握学生价值观念的状态和变化。核心案例一般是结合教育、学习或生活的真实案例、热点案例或影片案例,采用设置“日常道德困境”策略、课堂民意测验、角色扮演、主题研讨等多种方法开展。如,以《老师·好》影片为案例,让学生剖析优秀教师的教育行为,细化要求,设置四个问题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前看电影,就只注意情节、人物性格和场景质量,如今,分析其中的教育观念,反而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的了解。”“影片与现实,有不同,却又相同。集严厉与慈爱于一身的老师,热闹的班集体,是几乎每个人的青春。再次欣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也看到了许多教学的方法与结果,看到了影片中老师的闪光与不足,感慨之外,又多了一份对教师的尊重,对这一职业的思考。”“将来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可能成为一名老师,我希望能够参透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观,以人本为主,在对学生的热爱中,润物细无声地将教育观运用到日常教学里,在教书的同时育人。”
可见,在学生畅谈时,思考了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中国教育情境下的适恰问题,落实了对理论的内化,涵养良好且具有个性教育观的思政目标自然达成。
多元课程评价,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教育心理学课程以“重能力和素养考察,过程性评价和情感态度评价相结合”开展课程评价,检测课程思政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以程序教学的思想,按小步反馈原则,夯实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把握。了解知识和能力养成方面的学习重难点,利用雨课堂功能辅助实现了这一过程性评价设想。
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日志”步入评价法开展对情感态度的评测。“小组汇报”步入合作学习模式,组员分享彼此经验,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增进了学习者之间对理论认知、价值判断、情感影响的对话。
“个人日志”则步入学习者内心,充分尊重内在感受,给予表达的自由,促进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如,“策略性知识”章节学习后,让学生反思“大学学习策略”,学生顿悟到自己正是理论的实践者:“十余年的学习生涯之中,我自认为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只是一味的记忆,如今学习了关于策略性知识的理论,发现原来自己是在无形中实践着相关的方法。”“在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个有效率有成果的学习策略,其背后都有着科学的理论支撑”。有学生反映了现实的迷茫与持续的探索:“运用我目前学到的知识,我反思着自己的经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我还是相信,自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更多同学第一次认真反思了大学学习:“大学学习更加深入,对教师的依赖更少,更加需要自主学习。”“拥有合理的规划和学习策略的大学学习生活会是一场不负青春的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会为我们的行囊增添更多有趣且实用的内容。”
这次学习日志的撰写效果是成功的,大一学生了解了自己,自主归纳了大学学习特征,明确了如何更好地把控学习,对大学学业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建构。
不管是教师讲授,还是成员间研讨,只有被学习者认同,并主动思考其价值,渗透于个人经验之中,对个体行为、态度以及未来选择有影响时,“有意义的学习”才真正发生,课程思政的目标才能在不经意间达成。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实践始终秉承这一思想。
注重课程开发,促进课程思政深化发展
授课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行动研究。蔡燕老师意识到,课程思政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螺旋式的行动研究项目。计划阶段,要提出假设,建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预期;行动阶段,要实施计划;观察阶段要记录、整理与反思,监控和调整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反思阶段,要描述整个循环的过程及结果,提出计划和结果的不一致性,形成决策意见,做下一步计划。在行动研究中,教育资源持续得到挖掘、累积、凝练、成果化。
授课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交流活动,发挥示范作用。“《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案例”获山东大学2018年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并获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蔡燕老师在校内多次参与课程思政交流活动,并参加2019年7月四川大学举办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