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当前位置:山东大学 > 正文

山东大学带来“机器狗”,致力实现智能居家养老

  • 浏览次数:74       来源:山东大学

image.png

image.png

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双创大赛成果汇现场,山东大学带来的“步态分析与康复一体化共融机器人”和“隧道地质编录与超欠挖测量机器人”。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张文龙 摄

10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烟台举行,大赛同步举办了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步态分析与康复一体化共融机器人”“隧道地质编录与超欠挖测量机器人”“大跨桥梁抑振防护智能拉索项目”“天地一体化自主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水下智能检修机器人”……一系列“高精尖”特色项目吸引着观展人的注意。

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倪春泉与同事在大赛期间观看了路演、竞赛,也在成果汇展厅看到不少心仪的项目。倪春泉告诉新黄河记者,他和同事在大赛现场看到很多新的技术和项目,“如果能找到更多合作点,把项目朝产业化方向去做转化的话,对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将有较好的作用。”

在成果汇展厅中心,山东大学控制学院机器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黄河的项目“步态分析与康复一体化共融机器人”,引起了倪春泉的注意。“(如果合适的话)这个项目与我们平台上的有些项目是可以直接对接的。”

张黄河在本届大赛中参加的是海外赛的高端装备制造竞赛,项目主要针对老年人群体。他向新黄河记者介绍,老年人的运动能力是衡量自身健康状况以及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所以希望做一个共融机器人来指导老年人进行走路训练,提升其运动能力,减缓衰老,实现智能居家养老。

共融机器人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机器狗,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做包括交互在内的行动动作,增强老年人训练时的参与感。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有一款智能鞋垫。“因为要整体检测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与步态,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压力传感器。”张黄河表示,可以以此来对一些疾病进行预测,比如糖尿病和其他常见的老年疾病等,同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健康筛查,整套设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指导进行个性化的固态训练,提升运动能力,减缓衰老。

山东大学带来的隧道地质编录与超欠挖测量机器人,在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专聘助理研究员房绍华的操作下“开工”,向观众展示它的本领。房绍华介绍,隧道地质编录与超欠挖测量机器人由山东大学自主研发,能够实现一机多工序并行作业。具备“掌子面编录、超欠挖测量(爆破效果评估-优化)、致塌块体识别”三项主要功能。能够实时感知掌子面粉尘、湿度等恶劣干扰环境,自动调节采集模式,启动真彩扫描系统进行掌子面扫描,并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洞外操作站,可针对性出具掌子面编录、超欠挖测量(爆破效果评估-优化)、致塌块体识别单项及综合报告。目前该项目成果在济南绕城高速济南连接线老虎山隧道、大岭隧道、小岭隧道、港沟隧道、龙鼎隧道、浆水泉隧道等项目进行推广应用,目前在青岛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临滕高速封工程应用。

折叠状态下仅有旅行袋大小,质量轻、体积小、耐压强,可单人背负、急救车携带,展开后可容纳一个人轻松躺入……在成果汇展厅,一个巨大的“胶囊”正从折叠状态逐渐展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刘心睿正在用通俗易懂的解说,一遍遍给观众讲解着这款由他和团队共同研发的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胶囊氧舱)。刘心睿向新黄河记者介绍,目前便携式医用高压氧舱的应用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应用场景主要是心梗和脑梗的治疗。患者在发病情况下,红细胞通不过梗阻区域,但水可以携带着高压氧气通过去,减少细胞坏死,为支架溶栓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据估算每年可挽救生命135万人,降低致残1400万人,降低社会残疾照护成本2845亿元。第二个应用场景主要是高原方向,包括高原反应、急性高原肺水肿等。携带它的情况下,半小时至一小时内基本就能控制甚至治愈疾病,可以大幅减少高原病的致死率,从93%降到3%以下。

来自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的“海为2号”水下探测机器人和“海为号”水下作业机器人在成果展示中也非常受欢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水下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水下无人装备负责人侯冬冬向新黄河记者介绍,“海为2号”水下探测机器人主要用于海上风电和水库大坝,以及江河湖泊的地形地貌的测绘等,结构表面类似一个完整的“弹型”,在水下航行时噪声低,机动性更强。“此外,海为2号”水下探测机器人有5个推进器,推进动力也更强,可以在水下实现悬停功能。

0.275990s